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山东省健康科普专栏|脊髓:感觉与运动的“高速公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53:00    

每天早上醒来,你用眼睛看世界,借手指感受世界,随心跳体会世界,以脑思考世界……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在帮助我们连接大脑和身体,将思绪传递到指尖?是骨骼?还是肌肉?又或是神经?在这个过程中,有想到脊髓吗?

脊髓:感觉与运动的“高速公路”

脊髓(Spinal Cor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每一节段关系着身体每一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运动。正常状态下,脊髓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犹如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脊髓负责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信号的双向传输。痛温觉的感受有它,触觉的传递有它,不论是控制大小便,还是正常的走路,都离不开脊髓传递脑部的信息。一旦这条“公路”受损,信息传递被阻断,你将不能接收到特定部位的感觉,不能控制运动,严重时甚至无法呼吸。这便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简称SCI)。

据发表在国际顶尖神经学杂志《柳叶刀神经学》的一项系统性分析显示,1990年至2019年,全球有超2000万的脊髓损伤患者,终身治疗负担超500万美元,发病率、患病率逐年攀升,分别增加81.5%和52.7%1。脊髓损伤致死致残严重,高位脊髓损伤占比高,预后差,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脊髓损伤并非遥不可及

脊髓损伤主要集中20~30 岁的青年男性,其次是65岁以上老年人,其中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暴力伤害是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2。此外,椎管内或转移性肿瘤、感染(结核、真菌感染等)、血管性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梗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等非创伤性疾病,也是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近几年新发病例中,由于人口老龄化,跌倒造成的脊髓损伤比例上升,在2019年新发病例中超过50%的脊髓损伤是跌倒所致1。

脊髓损伤在病理生理上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按时间分为急性损伤期、亚急性损伤期和慢性期。原发性脊髓损伤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完成,由外力或致病因素造成脊髓结构或组织的破坏,像是“高速公路”出现了缺损或断裂。这种损伤对神经和脊髓产生物理性损害,破坏血-脊髓屏障,进而引发继发性级联损伤。继发性损伤会使脊髓肿胀,压迫多阶段的脊髓,进一步加重机械性损伤。如果能早期进干预,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害,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会有所改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寻找继发性损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脊髓损伤微环境“的概念。该概念强调继发性损伤由于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3。脊髓中的神经元和微环境好比“种子”和“土壤”。神经元想要重新伸出长长的突触,犹如亟待发芽的种子。这个过程既需要有能发芽的健康“种子”,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营养、水分和适宜温度的健康“土壤”。脊髓损伤后,神经内环境失衡使大量“种子”失去生命,或不具备发芽长大的能力;同时再生微环境失衡使“土壤”中存在许多阻碍“种子”发芽的物质。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了脊髓损伤后的脊髓修复。

如何恢复“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

目前,针对脊髓损伤后的治疗致力于手术+用药+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Time is spine.” 在跌倒、摔伤后发现部分区域麻木、不能控制,或有背痛、腰痛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尽早手术。由于很多患者无法在24h内接受治疗,研究表明,损伤后的前24-36h可能是急性脊髓损伤进行减压手术获得最佳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时间窗4。药物干预方面,过去对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的应用较为普遍,随着应用与研究,近年来的临床策略更为谨慎与个体化。根据病情,医生也会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甘露醇等具有神经保护特性的药物。由于脊髓损伤疾病的特殊性,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最大限度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脊髓损伤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应时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治疗技术逐渐从科研走入临床,尝试最大程度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原有功能恢复。干细胞移植与组织工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的细胞。一些研究指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等有望分化为神经元或者胶质细胞,为受损区域提供新的“种子”细胞。同时干细胞还能分泌物质改善损伤微环境,促进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作用。3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研究,未来经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争取为患者带来脊髓“再生”。基因与分子疗法则能够通过抑制特定关键因子,促进营养因子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受损神经纤维修复。脑-脊接口通过恢复大脑和脊髓之间的通信,帮助瘫痪患者恢复活动功能。国内外已有成功临床案例,直接连接大脑皮层与相应脊髓区域的电刺激,恢复患者自然控制下的运动5。在未来,结合外骨骼、电刺激等技术,有望使更多瘫痪患者动起来、站起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科学预防,守护每一条生命线

预防永远优先于治疗。脊髓损伤一旦发生,往往具有不可逆的后果,因此减少风险暴露、规范高危行为、进行定期体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警惕青少年和老人不慎跌倒,学习摔倒时的保护姿势,同时加强肌肉锻炼,定期适当运动,防患于未然。在日常道路行驶或施工环境中,按规定佩戴头盔、系好安全带、防护带等,避免疲劳驾驶、作业。对于有肿瘤、血管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应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和相关指标,力争及早干预以防止病变。

当怀疑有人发生脊髓损伤,确保现场安全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尤其避免扭转头颈、背部。如必须转移,可多人协作,一人固定颈部,其他人同时平抬身体,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帮助伤者保暖并安抚情绪,切勿随意取下安全头盔或护具。在急救人员到达后,应简要说明事故发生过程和患者状态,让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置。

只有更多的人了解脊髓损伤,认识到脊髓损伤的发病原因,才能不断提高大众保护意识,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

作者注:以上科普内容仅供公众了解脊髓损伤的基础知识,具体诊治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作者:胡灏月 赵晨曦 冯世庆 山东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