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洋媳妇”杨奇娜因低血糖猝然离世,让很多市民感到错愕:低血糖竟然也能要人命?这一违背很多人常识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姜冬青表示,低血糖很危险,甚至可以致命!为了及时发现低血糖,具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了低血糖就应该及早重视、尽快处理,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
某个看起来跟平常没什么不同的工作日,像平常一样,起床、洗漱、出门、赶公交。结果没想到刚下公交,眼前突然一阵发黑,腿止不住地发软,直想往下倒,身上瞬间被冷汗浸透……或许你曾经目睹过别人或者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眼人一眼就能猜到,这可能是低血糖了。大多数人在经过简单急救后一会儿就能缓过来,但很多人却因此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事实上,低血糖真的很危险。
姜冬青曾接诊一位Ⅱ型糖尿病患者,平时口服降糖药,打胰岛素,血糖控制不错。但有一次伤风感冒后,胃口变差,但她还是很规律地吃药打针,最后晕倒在地,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一测血糖1.8mmol/L,急诊予对症纠正低血糖。她解释,这是因为患者胃口变差,血糖较平日低,导致血糖紊乱,加重病情。这时应该做的其实是加强血糖水平监测,及时咨询医生。那位患者幸亏送医及时,才无大碍。
医学界有句名言:“高血糖以年为单位摧毁健康,低血糖则以分钟夺命”。对于低血糖,姜冬青进行了科普。
什么是低血糖?低血糖有哪些危害?
低血糖,顾名思义就是指体内血糖的浓度低于正常下限,现在普遍认为这个下限值是3.9mmol/L。对于正常人,如果血糖低于2.8mmol/L,就会出现相应的低血糖症状。
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低血糖代表着体内能源缺失,可能导致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受损,比如认知功能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心源性猝死等。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神经缺糖症状两大类。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包括饥饿感、乏力、出汗、心率加快、震颤、焦虑、收缩压增高、感觉异常等。神经缺糖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葡萄糖耗竭后而引起的,症状包括抽搐、意识改变、精神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如果低血糖严重并持续,可导致死亡。
哪些人容易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其余少见原因有胰岛素瘤、急性酒精中毒、肝/肾衰竭等危重疾病、某些药物等等。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者晨起空腹锻炼,也有低血糖的风险。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会成为他们保持血糖平稳的主要障碍。反复的低血糖将导致高血糖状态,从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最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医疗花费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的无症状低血糖情况。无症状听起来很轻,但是有些低血糖患者无症状反而是严重的表现。
出现了低血糖,该怎么办?
出现了低血糖,如果神志清醒,可以自主进食,可以自行补充碳水化合物(糖),这里要提醒一下,一定要避免吃了过多的糖。避免低血糖缓过来了,结果又高血糖。
如果已经昏迷或者无法完成独自进食,就必须输液或者肌注胰高血糖素来纠正了。
在缓解了低血糖后,需要进一步排查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原因,纠正各种危险因素。比如对于发生无感知低血糖的患者,应该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严格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
平时怎么预防低血糖?
1.首先要做好原发病的规范治疗,控制常见病因,比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
2.避免过于严苛的血糖管理,老年人谨慎使用强化治疗。
3.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也会影响血糖代谢。
4.避免过量运动,通过在体育锻炼前后监测血糖,可以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
5.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自己配备葡萄糖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始终将它们放在手边。
6.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低血糖风险,家长应随身携带糖果,在孩子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让孩子吃下补充糖分,补充糖分后15分钟再次检测血糖是否恢复;孩子如果要运动,也应该在运动前后检测血糖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记者:苏珊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