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沧州新能源产业:破茧成蝶的“绿色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26:00    

国内最大“渔光互补”项目落户沧州。周晓楠 摄

沧州拥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滩涂,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紧紧抓住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力开新局,加快培育发展多能互补、稳定高效的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为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造就国内最大“渔光互补”项目

渤海新区黄骅市,一片浩瀚的“光伏蓝”分外耀眼。这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

在这里,363个方阵、231万块光伏组件整齐排列,稳稳覆盖在约2.6万亩的池塘之上。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8.6亿千瓦时,能够满足279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

这一片“光伏蓝”,不仅能够实现年节约标煤约5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还可以保障年产鱼虾10余万公斤。项目无疑为沧州构建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自明。

国内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为何会选择落户沧州?这背后有着诸多必然因素。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地处渤海之滨的沧州,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与众多的池塘,这些开阔的水域为“渔光互补”项目提供了充足且适宜的场地。广阔的水域可以满足大规模铺设光伏板的需求,沧州年均日照时数可观,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尽情“沐浴阳光”。在阳光的轻抚下,一块块光伏板闪烁着金属光泽,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此外,沧州渔业历史源远流长,渔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从鱼苗投放的精准判断,到水质调控的巧妙手法,再到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他们样样精通。沧州还建成了完善的渔业基础设施,这些也为“渔光互补”项目中渔业部分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渔光互补”模式下,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互融合,可以在不影响渔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上空间发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沧州传统渔业相得益彰。

不仅在光伏发电方面表现亮眼,沧州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整体发展也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到918万千瓦,位列河北南网7市(区)第一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装机规模比重为63.5%,大幅超越常规火电装机规模。

这些数据,彰显了沧州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

氢能源货车穿梭在港口。 傅新春 摄

新型储能产业崛起 引领绿色零碳变革

在位于沧州沧东经济开发区的远景科技集团沧州零碳产业园,远景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虽然项目还在建设中,但订单却排得满满。

走进已建成的工厂,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片繁忙景象。这里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等电池产业链技术,生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供应国内外头部车企和储能客户。

电池超级工厂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已于2024年11月顺利投产,占地386亩,年产能10GWh,首批产品已出口海外,实现“量产即出口”。二期规划年产能20GWh,预计2026年投产。届时,这里将成为北方最大锂电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达200亿元,还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

沧州零碳产业园是远景科技集团继鄂尔多斯后,在国内配套电池产业链打造的又一座零碳产业园。产业园将基于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创新体系——“新型能源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协同风机、光伏、储能等绿色能源装备构成的能源岛,实现园区内生产高比例使用绿色能源。

同时,园区基于零碳产业园智能物联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保证“零碳贸易”在全球畅通无阻。

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的建设,只是沧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沧州新能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远景首先打造以远景动力为核心的新能源电池产业,进而带动上游电池关键材料、精密组件、设备企业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园区落地。

在其带动下,沧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5座新型储能电站,在建新型储能电站7座。这些项目的推进,让沧州在储能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储能装备制造方面,沧州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布局,涵盖了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链。

沧州在新型储能产业上的发展思路,清晰且坚定。一方面,积极推进电网侧独立储能建设,结合本地优势布局项目;另一方面,稳妥发展电源侧共享储能,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建设共享型储能电站。同时,大力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乘“氢”风起 筑“绿港氢城”

4月的黄骅港,巨型吊车挥舞长臂,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建设的不仅是普通港口基础设施,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绿港氢城”。国家能源集团投资的超级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十万吨级绿氢基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成为雄安新区重要的绿氢供应基地。

沧州氢能产业版图正在快速扩张,“制储输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作为我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绿色化工产业为氢能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数据显示,我市化工行业年产氢量已达18.69万吨,现有规划和在建制氢项目全部投产后,这一数字将攀升至30.18万吨。

在氢能产业链的储运环节,数十台长管拖车如同移动的氢能动脉,多条专用输氢管道纵横交错,构建起日运氢量近万吨的庞大网络。全市规划的54座加氢站正在加速落地,如同“能量补给站”,为越来越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支持。如今,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活跃在沧州的运输道路上,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市之中,氢能重型卡车组成的“绿色驼队”格外醒目,这些零排放重卡,奔跑在“黄骅港—武安—山西”“黄骅港—石家庄—山西”“黄骅港—鲁北”和“黄骅港区域内”4条氢能运输线路上,演绎着现代版的“丝绸之路”。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沧州氢能应用的最佳写照。

从港口到工厂,从实验室到马路,氢能正在改变着沧州的每一个角落。这座曾经以传统化工闻名的城市,正在氢能的驱动下,向着“绿港氢城”的产业高地全速前进。 (记者 吕坤)

经济观察

能源逐“绿” 产业向“新”

素 心

谁能掌握可再生能源,谁就能引领人类文明的下一程。也因此,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产业,备受瞩目。

渤海之滨,沧州,这个曾经以化工产业闻名的城市,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从“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的华丽转身。沿海滩涂上林立的风机与光伏板交相辉映,工业园区里氢能重卡穿梭不息,地下深处的地热资源正转化为清洁能源……一派生机勃勃的新能源图景。

沧州拥有河北南网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国内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得天独厚的氢资源“制储输用”产业链基础,以及远景科技集团打造的零碳产业园……

沧州的转型故事始于对自身禀赋的清醒认知,也始于“简单的规模扩张不是转型真谛”的迎难而上。能源革命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沧州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多能互补,探索出一条高效、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风电光伏领域,沧州提出“绿电直供”和“零碳园区”试点,将新能源开发与工业需求直接对接,减少中间损耗。新型储能则通过独立储能与共享储能的结合,既可满足电网调峰需求,又能为新能源消纳提供灵活解决方案。

面对化工副产品氢的成本优势,沧州积极转化绿氢制备技术,推动氢能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应用。四条氢能运输线路的开通,不仅降低了物流碳排放,还为京津冀氢能走廊建设奠定基础。

地热资源的开发则体现了沧州的创新思维,通过“地热+”模式,将供暖、农业、工业蒸汽等多场景需求整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不满足于单一能源突破的沧州,构建起“风光储氢热”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网络,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避免了“碎片化”发展。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地热能与海上风电、光伏组成的新型工业能源系统,正在为化工企业提供低碳蒸汽;在广大乡村,“渔光互补”项目让光伏板下的池塘鱼虾欢跃,实现了“一度电两分利”的共赢;对“用绿色动能驱动城市重生”的探索和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也成为带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这场绿色变革正在重塑沧州的城乡肌理。

当海风吹动风机,阳光点亮光伏板,地热温暖千家万户,氢能驱动车轮飞转,这座城市用“绿色蝶变”,书写了一份鲜活的能源转型“沧州方案”。

天时、地利、人和,正托举起新能源时代的沧州。

(来源:沧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