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长期冲锋一线的“地质尖兵”覃亮 荣获四川“最美应急工作者”称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33:00    

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在巴蜀大地的崇山峻岭间,有这样一位青年地质工作者:他身着红色冲锋衣,跋涉于震后废墟,穿梭于滑坡险滩;他以科技为盾,以担当为矛,十余年如一日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位扎根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逆行者”就是四川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华地公司)高级工程师覃亮。近日,他荣获2024年四川省“最美应急工作者”称号,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新时代应急人的奋斗篇章。

覃亮(前排右一)在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开展防灾知识培训

1988年出生于四川南充的覃亮,与地质事业的结缘始于一次“意外”。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仅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前景广阔”的懵懂直觉作出选择。后来他考入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地质系统工作,成为新一代地质人。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是覃亮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13年投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50余次重大灾害应急抢险,带领团队累计排查隐患点2000余处,避免经济损失超20亿元。

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覃亮率队40分钟集结完毕,星夜奔赴石棉县重灾区。面对草科乡道路中断、通讯失联的“孤岛”险境,他果断组建“十勇士”应急小分队,徒步12小时穿越20公里滑坡带,成为首支抵达震中的专业救援力量。在余震频发、落石不断的险境中,他白天实地勘测隐患,夜晚通宵分析数据,连续奋战半月,日均睡眠不足1小时,最终实现震区次生灾害“零伤亡”的奇迹。

覃亮(前一)带领技术人员徒步挺进马尔康市草登乡地震核心区

此外,覃亮带领团队研发的“软基柔性排导槽”“桩基承台坝”等技术,攻克了震区特大型泥石流防治难题,相关成果获国家专利6项,并写入《地质灾害普适型仪器监测预警点建设与运维预算标准》。在2022年泸定地震中,石棉县王岗坪乡场镇后山出现高位崩塌险情。覃亮紧急调派MDSR-LSAR型微变感知边坡雷达监测系统,通过毫米级形变监测实现3次成功预警,为3000余名群众筑起“数字防护墙”。

覃亮先后获得“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等13项省部级荣誉。作为四川重大突发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专家,他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为政府部门提供防灾减灾技术支撑,承担起灾后应急抢险和救援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