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产业配套”跃升为“创新引擎”——县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南海解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7:1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双向赋能,教育链与产业链便突破了“单向输送”,构建起“研发迭代—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螺旋上升通道

在我国部分县域,职业教育面临三大矛盾:政策规划与执行脱节、办学主体单一化、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部分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虽频繁出台产教融合政策,但教育、产业、科技等部门“各说各话”,政策执行缺乏合力;部分企业因利益驱动不足,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限;部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升级需求。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产业向高端跃迁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曾经困扰着南海。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南海区用20年时间力推变革:地区GDP从2005年772亿元增至2024年4003亿元,超百亿行业19个(含2个千亿级),技能人才总量超25万人,职业教育从“产业配套”跃升为“创新引擎”。这场变革的密码,藏在一条“政策链—生态链—人才链”三链协同驱动产教融合的新路径中。

政府统筹,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

如何让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从“松散对接”转向“深度耦合”?南海通过构建“战略引领—机制创新—资源聚合”政策链,努力率先破局。

自2005年起,南海区便确立了“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制定了《南海区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佛山市南海区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此同时,南海区政府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区域战略,2006年创建了全省首个校企合作型职教集团。近年来,《南海区百万技工引育计划》《南海区促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10多份规划文件陆续出台,累计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南海创新性成立了第三类事业单位“南海区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协调教育、科技等资源,汇聚76家龙头企业、47个商协会及20所属地职业院校。“一个平台管到底”,有效解决了产教融合协同不足的问题。

为聚合各方资源,南海区制定了《关于加强校地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累计供地6000余亩,投入20亿元支持高校属地办学、10亿元改善中职办学条件、100亿元建设科创平台集群。

多元办学,从“单一主体”到“共生共荣”

长久以来,“产业是产业,教育是教育”的定向思维,使得产教融合呈现“政府热、企业冷、院校等”的现象。为激活多方动能,南海区构建了“主体—层次—形态”多元办学生态链。

2017年,混合所有制的佛山市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建成。2023年,政校企共同注资1300万元,成立南信·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年培训超3000人次,创收超60万元。这种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让企业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利益共享者”。南海还建成43个企业主导型产业学院,覆盖“两高四新”产业体系,近3年培养了2.87万名技能人才。

随着“制造业当家”战略的推进,南海高端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南海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在全省率先试点“3+4”中本贯通培养,首批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接本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24年,南海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点有37个,占总专业点数的77%。

更为重要的是,南海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了全域整合。南海本地上市企业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协同20所中高职学校、23个科研机构、700多家优质企业,创建了南海区“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又牵头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成为教育部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企业从“旁观者”变为“主办者”,产教融合从松散合作迈向命运共同体构建。

人才适配,从“简单输出”到“动态调节”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是产教融合的重点。南海区应需而动,建立了“长期—中期—短期”人才适配动态调节机制。

南海前瞻性布局长期储备体系,建立多层次人才储备池,目前区内本科、高职、中职在校生技术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南海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中期优化,近3年中职学校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0个紧缺专业,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涵盖“本硕博”三级培养层次,有力支持南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短期攻坚精准对接企业用工缺口,创新“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短期技能培训”并行模式。全区有上百个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专业19个,短期社会培训总量年5.3万人次。

南海范式,从“地方探索”升级为“国家标杆”

政府统筹是前提,南海通过政策链整合财政、土地、信用等资源,破解了“各自为政”痼疾。多元办学是路径,混合所有制改革打破了公办职业学校的路径依赖。南海区通过“产权纽带”与“生态重构”,将企业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利益共享者”,激活了产教融合的共生效应。人才适配是关键,南海人才供给的“动态调节”机制验证了教育经济学中的供需匹配理论,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供给驱动”到“需求牵引”的转变。

通过20年实践解题,南海不仅为破解县域产教融合困境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更以“三链协同”的治理智慧重构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的互动逻辑,“政策链+生态链+人才链”深度协同,发挥了1+1+1>3的效应。当前,南海产教融合“三链协同”范式已通过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辐射全国多个地区。

2023年,南海属地高校携手行业、企业,成立了全国工业互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主动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带动很多院校深度介入产业技术攻坚,将职业教育的功能从“产业需求响应者”努力升维为“技术标准定义者”。近3年,南海属地高校获得各级纵向科研项目114项,其中包括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到账金额9710.77万元,成果转化金额1551.53万元。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双向赋能,教育链与产业链便突破了“单向输送”,构建起“研发迭代—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螺旋上升通道。

(作者:焦玉君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