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东湖评论:尊重市场,守护城市烟火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0:15:00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因强制要求商户更换广告牌匾颜色,禁用红、蓝、黑三色,引发舆论哗然。从商户被迫自费改色到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从红十字标识被刷绿到权威媒体集体发声,这场“禁色令”风波不仅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更折射出城市管理中权力任性与群众利益之间的深层矛盾。

三河市的“禁色令”始于2024年12月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要求广告牌匾颜色遵循“色浅、淡雅、明快、协调”原则,明确禁止使用红、蓝、黑底色(国际连锁品牌除外)。但真正引发争议的是2025年3月以来的强制整改行动:城管人员多次上门督促商户更换招牌颜色,甚至现场监督商户将红色门头刷成绿色,费用由商户自行承担。蜜雪冰城、零食连锁店等品牌被迫改色,甚至有医院的红十字标识被刷绿,引发公众对政策合理性的质疑。

舆论发酵后,当地态度反复。城管部门一度称“商户可自愿改回原色”,但改色成本仍需商户自担。直至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认定媒体反映问题基本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并启动全面整改。

“一刀切”决策背离了市场规律。中国广告协会明确指出,招牌颜色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改色不仅损害品牌辨识度,还可能让消费者误认为“山寨店”,直接冲击商户利益。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的标志性红色被强行抹去,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城市管理若仅凭“个人好恶”或“整齐划一”的审美偏好,忽视市场规律与品牌价值,无异于本末倒置。在政策执行中,三河市既无书面文件,也未公开征求意见,仅通过口头通知强制整改,甚至出现“城管人员现场监督刷漆”的荒诞场景。这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的模式,暴露出程序合法性的严重缺失。正如新华网批评:“一句口头通知,权力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商户被迫自费改色后,部分店铺因反复更换招牌陷入“无牌经营”,消费者抱怨“黑灯瞎火找不着店”。这种将行政成本转嫁给市场主体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小微商户的负担,更与中央“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背道而驰。

人民日报评论犀利指出:“与其在招牌颜色上费心思,不如解决商户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真正的城市美学应尊重多样性,让商铺招牌成为展现城市活力的文化符号,而非权力意志的单一表达。此次事件中,政策的随意性与反复性(如“先强制改绿后允许改红”)暴露了基层治理中人治思维的弊端。中央三令五申“依法行政”,城市管理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避免“朝令夕改”消耗政府公信力。城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需多方参与。政策制定前应充分听取商户、市民、行业组织的意见。

三河“禁色令”虽以负责人被免职暂告段落,但其教训值得全国基层治理者深思。城市管理应坚持三项原则:民生为本,任何政策都需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法治为纲,决策必须程序合法、权责清晰,杜绝“口头通知”式随意执法;市场为基,尊重商业规律,保护品牌资产,让城市活力与秩序共存。

三河案例警示我们: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样板间”,而是构建充满烟火气、包容性与创造力的生活空间。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治理回归服务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疾风(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