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济青“双圈”联动 释放“1+1>2”协同效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07:05:00    

“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4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部署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协同发展工作。“强省会”“强龙头”牵手,意味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必将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从全国来看,当前都市圈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跨省域的长三角、成渝,还是同省的广深、杭甬、长株潭,无一不是通过抱团实现功能互补、协同联动。作为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山东要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济南青岛都市圈就不能“各美其美”,必须突破圈层,实现更紧密高效的联动,形成一体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加快推进圈内同城化发展。“城”强则“圈”强,中心城市的高度决定了都市圈的高度。青岛都市圈自获批以来,通过创新协同打破原有的城市边界,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同城化”脚步愈发坚实——潍烟高铁开通运营、16区(市)签署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毗邻县市区之间搭建30余个协作机制……青岛都市圈加快迈向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服务同城、生态同治的现代化都市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强龙头”战略,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功能,不断提升环胶州湾都市区的经济高度、人口密度、创新浓度和辐射强度,加快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发展格局。

要加强“双圈”协同联动发展。区域协同、“双圈”联动,绝不是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经济地理的重构,是制度与创新的深层融合,是系统性革新的升维探索。近年来,济青“双圈”频繁“互动”,联系越来越紧密。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济青都市圈拥有3条直联直通的公路大通道;“济青快线”列车平均约15分钟一趟,实现“公交化”高频次运营;济青科创智造廊带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获批建设;国家中欧班列(济青)集结中心成功获批……面向未来,济南青岛都市圈要在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好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公共服务共享工程,结成更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要更好辐射周边开拓发展空间。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不仅关乎济南、青岛两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发挥“双圈”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和产业链的构建,带动市域、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带动促进陆海统筹发展。对青岛而言,我们要围绕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等领域重大事项和项目建设,探索推出“双圈”规则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创新成果,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济南青岛都市圈都要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将自身发展放到全国大局中谋划,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加强与黄河流域省份战略协同,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协作,在对接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从“物理聚合”到“价值共生”,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孕育无限希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双圈”带动、全域共进,在山东这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当区域协同的“物理反应”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济南青岛都市圈一定会持续迸发“1+1>2”的协同效应!(观海新闻评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