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区位于唐山市南部,地处渤海湾核心位置,距离北京200多公里。
驱车沿着曹妃甸区从陆地通往小岛的通岛路,驶往港口方向,途中可见一家家从北京搬迁过来的企业、一辆辆挂着京字牌照的汽车,处处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因港而生的曹妃甸区,与缺少出海口的北京,找到了彼此合作的天然契合点。自2014年河北与北京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以共建共管机制推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吸引北京项目“扎堆”落户曹妃甸区。
共建共管新模式,推动北京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2014年以来,截至去年底,曹妃甸区累计实施北京项目271个,总投资2540亿元。
4月3日,一艘轮船正在首钢京唐公司码头进行装卸作业。宋厚岭摄
从山到海
渤海之滨崛起绿色钢城
位于渤海之滨的首钢京唐公司,有世界首条多模式连铸连轧生产线。只需25分钟,红彤彤的钢水直接铸成板坯并轧制成钢卷,薄如蝉翼,状如红绸。
“这是我们新开发的‘蝉翼钢’,主要用于5G基站信号接收器、集成电路板等的制造,钢卷厚度只有0.07毫米,代表了当今精制钢的世界先进水平。”首钢京唐公司制造部低碳室主管师高赫岐说。
从北京石景山区到唐山曹妃甸区,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产为核心的产业转型。
这次搬迁,是曹妃甸区深水港、土地和产业资源与北京企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有机结合的先行先试。
钢铁企业是用水大户。高赫岐回忆,2014年,他来到首钢京唐公司时,依托曹妃甸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公司通过自建海水淡化工程,构建起以海水淡化为主的循环用水体系,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水源保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高赫岐说,对于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他们与当地三友集团、盐场等单位合作开展制盐。对于淡化水,他们制成甘洌清甜的瓶装饮用水,已通过国家机构检测,用于职工日常生活用水。
此外,首钢京唐公司还与当地港口、钢铁企业等合资建设矿石码头,与当地水泥企业合资建设水渣细磨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减排降碳永远在路上。
废钢是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可再生资源。研究显示,每使用1吨废钢,可以节约0.4吨焦炭或1吨左右的原煤,比用铁水节能60%、节水40%。
该公司瞄准“大废钢比”连续生产持续攻关,在低碳炼钢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的废钢占原料的比例达到50%。今年3月份成功试验了55%废钢比的钢铁生产,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首钢京唐公司制造部低碳室主任吴刚说。
多年来,首钢京唐公司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42亿元,完成2000多项治理,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被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评定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渤海之滨崛起绿色钢城。“我们正在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的合作,建立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固废管理体系,把绿色制造品牌叫得更响。”吴刚说。
4月3日,在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的金隅天坛(唐山)木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检查产品质量。王欣玥摄
链式发力
园区企业抱团发展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成立,形成了强大的投资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选择在这里“安家”。
“我们发挥首钢产业链的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北京巴威、首钢气体等产业链项目。”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家组组长史锡强说,园区新老企业构建起合作链条,实现了抱团发展、多方共赢。
焊花飞溅,打磨声此起彼伏。在位于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的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大型电站锅炉等产品生产场景一片火热。
这是北京巴威公司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项目,产品包括超低排放大型电站锅炉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光热等清洁环保设备,承担了总部的全部产能。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拥有便利的港口运输条件、相对成熟的工业基础与配套设施,非常适合公司产业发展需求。”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窦洪炎说,该项目自2023年8月投产以来,订单不断。
曾经,因为产能限制,公司订单交付时间十分紧迫。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工作人员入企调研,提出好点子:园区内有好多装备制造企业,何不转包一部分订单,实现互利共赢?
在各方支持下,窦洪炎完成对园区相关企业调研,最终确定4家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这个产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高、需求大。曹妃甸区充分发挥职校专业人才优势,促成多次校园招聘。该公司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展良好合作,已引进大批优秀毕业生。
在同一个园区的鑫华源曹妃甸智能停车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隆隆声,成卷的镀锌带钢被全自动设备“吞入口中”,机械加工、自动化焊接等工序紧张有序进行。
作为京煤集团唯一的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从北京搬到曹妃甸区后,发挥原材料及周边配套产业优势,提高了智能停车设备、煤矿机械、光伏构件等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该公司产品以大型装备为主,与北京金隅集团下属的金隅科实公司等专注于小型精细产品的园区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助推当地装备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既要契合企业需求,也要精准补齐当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短板。
“我们坚持在产业对接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找准转型方向。”史锡强说,他们坚持链式发力,引导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氢能等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集聚,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
共建共管
探索跨地区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4月初,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如忠带着团队赴京招商,把招商重点目标放在央企上。
“与一些央企进行了对接洽谈,争取引进一批央企项目,为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李如忠说,今年,他们制订了招商工作方案,重点引进央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商业中心等项目。
跟一般的招商团队不同,示范区招商团队除了唐山的,还有3名北京来的挂职干部。
“北京挂职干部与唐山的同事一道,组成赴京招商小组,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掌握企业搬迁方面的信息和动向,与有搬迁需求的企业逐一对接。”李如忠说。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理机构获批后,京冀两地按照“示范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模式,创新性地开启共建共管机制,河北选派干部任职,北京选派干部挂职。
在两地干部共同努力下,示范区建立了有效会商机制、政策共引机制、创新协同招商机制,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共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推行资质互认。
“招商人员跑得勤,转移项目落地快。”落户的北京企业对此感受很深。
作为北京产业转移项目,唐山曹妃甸映美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曹妃甸区后,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目前,北京总部的生产、研发、品控、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部门功能已完成向曹妃甸的转移。
“曹妃甸区很快就有北京王府井了。”目前,北京王府井商业中心一期项目正在曹妃甸新城施工,将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公寓等,打造城市新地标。
如果说产业转移密切了曹妃甸区与北京的经济往来,那么,北京公共服务资源的聚集,则拉近了两地的“人缘”。
教育领域,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建成投用,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在曹妃甸区设立实习教育基地,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教育发展水平。
医疗方面,曹妃甸区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不断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文化领域,曹妃甸区举办“魅力曹妃甸”北京巡回摄影展、京津冀梅花奖名家和京津相声名家走进曹妃甸、“梦圆曹妃甸”赴京演出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京冀两地人文交流更加活跃。
“受益的不仅仅是曹妃甸区当地百姓,还有北京居民。”李如忠说,示范区将持续对接北京优质资源,推动京冀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让两地居民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王育民)
■ 记者手记
找准契合点,推动跨区域合作
飞地经济的概念很火。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唐山市曹妃甸区,通过共建共管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吸引北京项目“扎堆”入驻,书写了以飞地经济模式为特征的协同发展新故事。
想要招引北京项目的地方很多,曹妃甸区为什么行?
首要的是找准两地跨区域合作的契合点。
依港而兴的曹妃甸区,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而对于北京转移企业来说,临港靠海无疑是加分项,寄托着他们走向海洋的梦想。
临港靠海建厂布局,带来了原材料运输成本低、出口海运便捷等多重优势。很多搬迁过来的北京企业负责人说:“来对了。”
多年来,曹妃甸区坚持陆海统筹、资源融通,系统优化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做好海的文章,激发蓝色动能。
其次,找到契合点后,还需靶向发力、精准招商,推动串珠成链、聚链成势,建设产业新生态。
在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瞄准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河北和北京共同组建招商团队,共同推行资质互认,共同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完善要素保障机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在曹妃甸区绵延的海岸线旁,港口贸易、钢铁循环经济、先进装备等产业正在兴起,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中加速释放发展潜能。(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