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青藏高原狂奔而来。携带着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朝着东方横冲直撞、泛滥成灾。有史料记载,黄河自古善决、善涉,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从古代的“禹王古道”,到目前的河道,在这四千多年中,较大的迁徙改道达26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就有7次。每遇黄河变脸,沿途人民大受其苦。人们眼看着地里的庄稼被淹没,家园被冲毁……勇敢勤劳善良的黄河儿女开始了一次次与黄河洪水的搏斗、较量。
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要从黄河说起。商河虽不紧邻黄河,她却是地地道道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叫黄泛区。县内几条河道的上游都来源于黄河之水。为了生存,人们在与黄河的斗争中,总结出了许多抗洪救灾的办法,疏、堵、围、引……而这些生产中的习惯动作,也成了后来鼓子秧歌舞蹈的基本元素。
雨过天晴,灾后收获。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拿起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日常所用的生活工具,跑到大街上,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还模仿抗击洪水的姿势,打着节奏,踩着场子……一场灾难过后,也许是三年五载,也许是更长一段时间的风调雨顺,成为一代代商河儿女的希望与期盼。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之后的元宵节,在商河一带俗称“跑十五”“闹玩儿”。为了祈盼一年的风调雨顺,期盼一年的丰衣足食,全村人聚集在一起,敬天敬地敬河神。摆上酒菜,敲锣打鼓,穿着节日的盛装,踩着鼓点,扭动腰肢,跑动起来。他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庆祝抗洪救灾的胜利,祈求今年的丰收。
岁月更迭,四季轮转。脱缰的野马总有被驯服的那一天。几经风雨,沧海桑田。踩着秧歌鼓点的先人们,与黄河的关系越来越近。改造河道,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可他们在生活中创造的舞蹈形式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加工、整理和完善,变成了如今粗犷豪放的汉民族男人们的舞蹈。瓢盆换成了手鼓,雨伞变成了彩伞,棍棒被装饰成了五颜六色的彩棒。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几千年过去了,黄河成了中国人的母亲河,鼓子秧歌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断发扬光大。不管再过多少年,勤劳朴实的商河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黄河的子孙。因为,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跑秧歌,是他们不变的约定,是他们追寻历史、祭奠祖先的时候。不管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还是从山西大槐树等地迁徙而来的,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黄河母亲的血液。(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