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红楼梦》里,放的都是什么风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2:33:00    

正值春日芳菲,是放风的好时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宝钗、探春、晴雯放的都是什么风筝?大观园的儿女,哪个与风筝的联系最密切?曹雪芹除了《红楼梦》,为什么还会写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这些问题,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新展《课本里的红楼春趣》都能找到答案。

走进课本里的《红楼春趣》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

这段文字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

“课本里面的千字,浓缩了《红楼梦》‘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回目中描写的春日里大观园的儿女们趣放风筝的故事。”江宁织造博物馆讲解员周艳艳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江宁织造博物馆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创新开发的展览型优质研学课程。展览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博物馆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携手共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在博物馆长大,“跟着名著学语文”的快乐学习驿站。

扎风筝、写风筝书签、演绎《红楼春趣》……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孩子们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走进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风筝世界。展览巧妙地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法,通过“大蝴蝶风筝”互动装置、“档案解密”等展板,导入课文重要内容、风筝历史,以及曹氏风筝的故事。

“大蝴蝶风筝”装置正面绘有课文里写到的各式各样精美风筝;装置背面藏着《红楼梦》里放风筝的人和故事。

放的是风筝写的是人生

在《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个性的呈现,常常是围绕着一些具体物件而展开,其中就涉及颇具民俗特色的放风筝活动。

例如宝玉放的美人风筝,在清代顾禄所作的《清嘉录》就有记载:“近又作女子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丝鞭于上,辄作悦耳之音。”《红楼梦》里带响鞭的玲珑喜字风筝,在《清嘉录》中也记载了制作工艺:“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写到风筝,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关于探春的判词是这样的:“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从探春判词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个意象,一个是风筝,一个是清明,一个是东风。而这三个意象一组合,就是探春最终的命运,即探春于清明节远嫁,似断线的风筝一般,一去不返。

《红楼梦》中的风筝不仅造型多样,形制不一,还是历史生活的艺术写照——放的是风筝写的是人生。

曹雪芹是制作风筝的高手

风筝于《红楼梦》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预示着大观园里红楼儿女们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是作者曹雪芹源于生活的创意。

展览中应用“看图写话”的创作方式,绘画出曹雪芹和友人于景廉的故事来展现曹雪芹很会做风筝。

曹雪芹少年时代是在金陵度过,他对南方风筝的式样、制作方法了如指掌。15岁的曹雪芹因家庭变故由金陵回到北京,初到京城尚有家产可维持生计,随着家庭的逐渐衰落,后又搬到西山草庵居住,过着隐居生活。

一年腊月,天寒地冻,于景廉造访曹宅,求老朋友借钱以解燃眉之急。曹雪芹手中也拮据,但他听于景廉无意中说见到京城一公子哥花数十金买了一只风筝,便连夜用家里的竹纸做了几个风筝给了于景廉。之后,曹雪芹扎的风筝,全部被高价买下,帮助于景廉还清了债。

曹雪芹不由感慨万千,心里想,如果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皆可自食其力,岂不是一桩美事?于是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撰写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他在序中阐述了自己写此书之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种类以及扎糊、绘画的方法,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如《半瘦燕》风筝歌诀:“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在展览中,观众便可看到曹雪芹所写的肥燕、瘦燕、半瘦燕、比翼燕、小燕、雏燕等各式风筝的样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