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缅甸曼德勒特派记者 马卓言 张东强 才扬
“欣欣,女儿,你在哪里?”在曼德勒市区受强震影响最严重的天空公寓,缅甸夫妇钦貌胆和妮基朝记忆里家的方位焦急地呼唤着女儿。
在40摄氏度的酷热环境里,这样的呼唤夫妇俩已经坚持四天。
“之前已经找过了,没有生命的迹象。今天又听到他们求救,正好我们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都在,两支队伍一起再帮他们找一次,这样我们心里也能好受些。”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眼含泪光对本报记者说。
4月1日,在缅甸曼德勒,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联合搜救一个名叫欣欣的女孩。(才扬 摄)
星夜兼程赶赴一线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全力协助缅方开展抢险救援。
当地时间29日下午4时30分,一架国航包机稳稳降落在缅甸仰光国际机场。中国救援队一行装备利落,整齐划一,目标直指震中所在地——受灾严重的曼德勒省。
曼德勒省多处桥梁道路损毁严重,周边机场不具备大型飞机起降条件,小飞机又运力不足,救援队只能乘汽车前往灾区救援。为了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把握震后“黄金72小时”,救援队当即决定在大巴上过夜,连夜乘车奔赴救灾最前线。
5小时的飞行紧接着漫长的行车,抵达灾区就要立刻投入搜救工作,队员们的行李和个人救援装备重量相加均不低于25公斤……这场“急行军”是对精神和体能的双重考验,但队员们斗志不减,一致表示“顶得住”。
作为中国救援队开展行动的中坚力量,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的队员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好手,执行过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2023年土耳其地震国际救援行动中,不少队员就曾有过“飞机+长途汽车”而后立即上阵的体验,但是这一次路途的艰辛程度刷新了队员们的经历。
道路阻断、信号不通、环境复杂……重重困难阻碍着队员们前进的步伐,从仰光到曼德勒600多公里的车程足足走了20多个小时……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再次来到曼德勒天空公寓开展联合搜救。(才扬 摄)
硬仗在即,中国救援队队员们抓紧时间养精蓄锐。休息之余,中国救援队队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工程师曲旻皓和队友们对目的地曼德勒可能有幸存者的建筑结构逐一进行分析,设计支撑支护方案,并提前确定了救援装备,确保在到达现场后能以最快速度投入救援。
通过手机地图看,车队坐标和曼德勒的距离越来越近,道路旁的残垣断壁、破木瓦砾和玻璃碎渣开始逐渐增多。歪曲坍塌的寺庙、倾斜破裂的学校……这些日常人员密集的场所此时空空荡荡,高层建筑表面披上了骇人的裂痕,不时有当地受灾群众蜷缩在路边,等待着一辆陌生汽车停下,载着他们离开熟悉的家。
曼德勒终于到了。黄金救援期只剩下20个小时。
紧抓“黄金救援期”
两套并排的单人桌椅,摆着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在宽敞的指挥室帐篷一角,队员郭栋和马晓航的工位并不显眼,但他们的工作却至关重要。
偌大的曼德勒城遍地废墟,如何确定哪儿有被埋压人员?密密麻麻的建筑物怎样定位搜救点?怎样避免重复搜查?又如何让救援队领导快速知情,精准决策?
郭栋和马晓航就是连接指挥中枢与行动队之间的“接收器”“处理器”和“发射塔”。
行动队队员在外执行任务时需要人手或装备支援,电话都会打到营地指挥部,由郭栋通知各部门逐一落实。
他们还会将每天排查搜索的区域位置详细记录,返回营地后将信息告知郭栋统计汇总,由他在卫星地图上逐一标记,同时与“缅甸灾情地图”等求救信息平台上的点位作对比,为指挥部指挥决策提供更新、更快、更准确的信息依据。
马晓航则承担了每日信息汇总和简报工作,中国救援队当天场地救援进度如何,执行了哪些任务……简报一目了然,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形成闭环。
在队员们的配合下,救援队的指挥系统真正做到了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紧紧抓住了最后的黄金救援期。
当地时间3月30日晚,一支16人的前突小队一经抵达就赶在夜幕降临前迅速出发,赶往长城饭店救援点。不久后就将现场情况报回了指挥所:“确认有幸存者,需要重型设备。”
与此同时,指挥所通过信息分析,确定了另一严重受灾点——天空公寓也存在多位幸存者。
中国救援队副队长、北京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广耐当即作出部署,设备就位后,前突小队在确保长城饭店人力的情况下分兵前往天空公寓,另一小组从营地直接前往天空饭店,再准备一个小组做预备队随时轮换,保障救援进度。
曼德勒的夜色下,中国救援队的行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31日0点40分,长城饭店,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女性;5点37分,6点20分许,7点15分许,天空公寓,中国救援队又接连救出三名女性。
搜救工作一刻不停很快到了中午,全副武装在40摄氏度的气温下工作,队员们随时有中暑的风险。参与了两个搜救点工作的郑建钊和队友们暂时撤回营地,汗水和尘土和成的泥浆滚落到脸颊下部,双眼布满血丝。
“辛苦了!感觉怎么样?”
“嗯,救出来了。”郑建钊简单挤出几个字,微笑示意后便没有再说,和队友们向帐篷走去……等待着奔赴下一场救援。
展现人道主义关怀
“同志们人都到齐了,咱们开会。”
3月31日晚8点,中国救援队队长、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司长赵明组织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中国公羊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等队伍召开协调联络会议,明确救援期间队伍工作机制,合理划分作业场地,协调开展搜救行动。
长城饭店救援点,深圳公益救援队第一个赶到现场提供重要信息;天空公寓的废墟上,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携手将幸存者救出……曼德勒的救援现场处处都有中国救援力量互相支持的身影。
当地时间4月1日一早,虽然“黄金72小时”已过,但是搜救工作没有时间限制,生命的奇迹随时有可能上演。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24名队员一起出发,再次前往天空公寓搜救点聚焦重点部位进行深入搜救。两支救援队伍携带蛇眼内窥镜、雷达波全视摄像头和无人机等设备,实行人机作业、空地作业结合。通过无人机视角将现场坍塌情况与此前的坍塌状况进行比对评估,确保救援安全。
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90多个小时,现场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依然有联系不上家人的当地群众守在废墟前求援,中国救援队总是细致再细致,不愿意让希望的火苗熄灭。
中国救援队营地指挥所内悬挂着一张曼德勒城区平面图。两条红线把城区划分成了ABCD四片区域,其中A和C,东北和西南方向,是中国救援队伍的搜救区域,其他两个则归其他国家的搜救队伍负责。这是所在国和各支队伍协商一致、科学高效的做法,也是国际搜救惯例。
4月1日,缅甸国家消防部门的负责人专程来到中国救援队营地,表示中国救援力量可以全域搜救,不限于区域划分。
当天上午,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特种灾害处处长韩文东带队和深圳公益救援队一起对C区再次进行细致搜救。傍晚时分,韩文东对照着当天汇总的点位信息仔细审看地图,晚上他要带队再次出发,把B区点位细细地筛一遍。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在曼德勒天空公寓开展联合搜救。(才扬 摄)
中国救援队队员的曼德勒时间总是不分昼夜,他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小时、分钟乃至每一秒。在他们的努力下,多支中国救援队伍紧紧拧成了一股绳,汇聚成托举生命的磅礴力量。
“我们知道在缅甸有多支同样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伍,我们希望继续和大家通力合作,展现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关怀。”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指挥官赵汝珏说。中国救援队行动队一分队长、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副支队长岳馨说:“我认为,工作时间再长都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们能给当地群众带来生的希望。”
“中方救援队支援缅甸抗震救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鼓舞。”缅甸红十字会主席苗纽说,“我们衷心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
记者在4月1日早上乘坐箱货车同两支队伍一起出发时,一位当地华人大姐过来握住了记者的手,红着眼眶不住地说“谢谢你们”。在曼德勒的这些天里,这样的场景一直在发生。
【记者手记】中国救援队营地井然有序文/本报缅甸曼德勒特派记者马卓言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中国救援队29日从北京出发抵达缅甸,至今已在当地奋战超过四天。
缅甸的旱季无云无雨,干燥炎热,白天温度最高突破40摄氏度。身处异国他乡,又要长期室外作业,如何保障队员们身体健康,成为中国救援队后勤保障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营地选址至关重要。中国救援队到达曼德勒后,在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的帮助下,选定一处酒店的停车场搭建营地。
据中国救援队后勤保障组组长倪景玉介绍,这处营地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地势平坦,四周空旷,有可接入的自来水和电力,厕所、淋浴间配置齐全。两侧位置足够宽敞,可以容纳其他中方救援队扎营。
停车场所属酒店受地震影响结构受损,人员已全部清空,但无线网络仍可照常使用,也成为选址此处的一大便利。
倪景玉说,整个营地共由23顶帐篷组成,分为四个区域——工作区、住宿区、生活区、卫生区。指挥所、医务室、宿舍、食堂以及仓库等一应俱全。“这边华人华侨还组织了志愿者来帮厨,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也相当便捷。曼德勒应该没有比这儿更合适的营地了。”
安营已毕,后勤保障组的6名队员就迅速进入状态。值班守夜、烧火做饭、保证日用品充足……营地井然有序。如何让队员吃得惯、吃得好、营养充足,是后勤保障组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每天早上5点半,当其他人还在熟睡,后勤保障组的队员们就要开始起床烧水。一桶热水,一桶绿豆汤,面向整个园区内驻扎的中国救援队伍提供,是酷暑天气里的标配。
中国救援队保障组队员张元明说,炎热天气首先要保障队员们的饮水量,特别是出任务的队员体力消耗较大,后勤保障组准备了充足的电解质饮料和能量饮料,帮助队员们快速恢复体力。在吃的方面,中国救援队共携带了10天用量的速食品,包括预制红豆饭、烧牛肉、芽菜鸡肉以及方便面。
张元明带记者参观了后勤保障物资储备,包括此次还没有动用的便携厕所、净水器、发电机等,足可满足82人团队的自给自足。长1.2米,宽80厘米,高50厘米的航空铝箱,后勤装备足足装了三十多箱。
队员们在外执行任务,难免有个磕碰擦伤,长期高热的环境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对此,队内应急总医院的医生们做了充足的准备。
10名医生在帐篷诊所内可以完成基础身体指标测量、问诊、外伤缝合、截肢等基础诊疗。他们为此行准备了近百种药物,用以应对高温易引发的中暑、皮肤病、热射病及抗震救援中可能出现的外伤和呼吸道疾病等。
医生们每天都会逐个帐篷进行巡诊。除了一天四次对营区出入口、人员密集场所和卫生间等进行喷洒消毒外,每当有队员执行任务归来,医生们都要对他们的外衣和设备进行全面消杀。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4月3日第7版
编辑 袁亮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