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用知识浪潮助推蓝色经济——中山大学积极服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1:31:00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郑钰

在南海之滨,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渔民老李正在智慧养殖平台上查看鱼群状态。平台上搭载的智能养殖、监测系统,实时跳动着水温、盐度等数据。

该平台由中山大学牵头设计研发,是该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校园走向产业园,助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我们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南美对虾新品种——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和‘海景洲1号’。”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说。实验室里,他正带领团队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交叉研究,解析海洋经济动物的基因组,为海洋牧场提供优质种苗。

如今,中山大学积极承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战略种业振兴专项水产专项3项、“十四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南美白对虾种质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开展鳜鱼、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海水养殖品种选育和推广示范。

在培育优质种苗的同时,中山大学同步推进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创新。在珠海海鲈养殖基地海鲈鱼苗放苗现场,中山大学布置了8台自主研制的鱼类疫苗注射接种装备,在4个小时内为6万尾海鲈鱼苗注射了海鲈虹彩病毒和海豚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

对于渔民老黄来说,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研发的新型可升降重力式养殖网箱,未来能让他不必再为台风天气提心吊胆。“现在常用的网箱没法全部沉入水下,常常会倾斜或者侧翻,容易损伤鱼体。”老黄说。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出新型可升降重力式养殖网箱,在台风工况下,通过气囊升降将网箱下沉至水面以下5米—10米,有效保障网箱和鱼体的安全,具有抗风浪能力强、安全性高、可规模化推广应用等特点。”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许亮斌介绍。

自2023年以来,中山大学围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组织10余个相关院系专家团队,开展20余次跨学科研讨,先后赴湛江市、珠海市、山东省烟台市海洋牧场优势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破解海洋牧场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案。

打造海洋创新平台

为了推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山大学牵头设计研发出多种适应不同养殖需求和海况的深远海养殖平台。

在江门市新会区,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主体正处于生产、组装、调试的建造阶段。“珠海琴”由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黄硕研究团队和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设计,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负责投建。

“‘珠海琴’创新采用‘保种育种+深海养殖’双模式,不仅提升鱼类品质与产量,更为石斑鱼等高价值品种的种业攻关提供平台支撑,非常符合市场需求。”广东大麟洋公司董事长蔡春有介绍,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珠海琴”从首次亮相到正式开工建造,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项目的快速落地得益于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号召。学校围绕海洋牧场相关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助力一座座“蓝色粮仓”崛起。

如今,“珠海琴”的设计建造方案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目前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合同,将在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海域推广应用。

此外,中山大学联合中交广航研发了国内首个自主升降的座底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湛农1号”,具备安全性、渔业性、经济性、环保性等四大特性。中山大学参与设计研发的“台山1号”,去年8月成功投放至江门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以“大数据+AI”创建了全国领先的智慧养殖模式。

“相对于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推广,我们也在构建海洋牧场模式,以及海洋牧场监测预警系统这类‘软’平台。”南方海洋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珠海市大小蜘洲岛海洋牧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来志刚及其团队研发的海洋牧场预报系统,正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我们建立了高分辨率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型系统,能实时预报海流、海浪、温度、盐度等要素,目前正在进一步构建有关叶绿素和营养盐等生态要素的预报模型。”来志刚介绍。

近年来,中山大学还初步开发了环境监测数据发布与可视化平台,构建多套预测模型系统,为牧场预防海洋动力和生态灾害提供预警信息,为牧场选址和养殖管理等提供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