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张帆/文 屠铁存/图
“这次签约的项目已经是我们的二期合作了。”近日,在“2025年京津冀专家服务基层”的对接活动中,河北菲尼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员孙晓麟签订了“类风湿关节炎1类新药FNS007作用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项目,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晨辉感慨地说,借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科研力量,公司在类风湿新药研发中不断“弯道超车”,研发力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不仅是菲尼斯生物,在京津冀人才协同政策推动下,人才流动与共享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河北企业从中受益。
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孙教授,今天下午有空吗?和我们团队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项目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吧。”“可以,下午两点吧。”……
3月5日,李晨辉与孙晓麟联系,确定了“云端连线”的时间。这样沟通项目事宜的“云会议”,几乎每周都会进行,不仅如此,石家庄和北京一个多小时的高铁车程,也让他们的“线下见面”成为常事。
“虽然云会议时间不长,线下见面多是来去匆匆,但这种‘即时响应’的协同模式,让专家对药物研发的过程和关键点更加清晰,更是让我们企业受益匪浅。”说起与北大人民医院十多年来的合作,李晨辉直言,好处不仅体现在项目上。
他举例说,比如,他们研究的新药项目属于国际领先,这让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专家团队带来的前沿技术和理念,不仅新药研发进度加快,也带动了企业的研究高度不断提升;而且,孙老师还将对该项目有帮助的其他专家和技术团队逐渐引入到和公司的合作中来……
“可以说,有了专家助力,我们企业在一些领域也在从‘跟跑’向‘领跑’蜕变。”李晨辉说,如今,他们企业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科林电气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海介绍研究成果。
打通技术升级 “最后一公里”
不仅是菲尼斯生物,在京津冀人才协同的利好政策下,越来越多的河北企业从中受益。
“我们企业主要研发的核心技术分为新能源领域和智能配用电领域,这些技术对具备前沿技术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很大。”科林电气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海说,在京津冀人才协同的政策下,依托双方的研究平台与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院士及其团队的技术优势,能够打破企业自身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实现相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应用。
“我们从2022年切入了大型室外基站天线领域,当时人才短缺确实是制约企业研发效率的重要一环。“人天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王丁介绍说,当时他们急需电磁仿真、通信电子等领域人才,但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薄弱,南方挖人成本高且难留人,直到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企业开始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后,他们的研发进程就像插上了翅膀。
“在专家助力下,我们采用柔性化加工和研发定制场景专用覆盖天线,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就有100多种,2024年,我们企业在天线领域的中标频次已经跃居行业前三。”王丁说,技术升级 “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得益于京津冀人才协同政策下,专家从“单次走访”转向“长期陪跑”,有效满足了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专家的介入,让我们对市场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在技术转化上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丁感慨地说。
构建“一小时创新生态圈”
对此,河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人社部门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共享与流动,目前,京津冀博士后人才互享、职称资格互认、境外职业资格认证互连、高层次专家服务互助等人才工作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了京津冀人社事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南方企业羡慕我们的‘一小时朋友圈’。”对此,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孙立杰举例说,不少北京专家在周五或周六到石家庄的企业现场交流指导,周日或周一回北京,还有的专家在石家庄的企业设立了相关实验室,开展更进一步的科技转化,这种‘候鸟式’协作已成常态。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