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500 ETF 第三批上报引发广泛关注。永赢基金、融通基金、西藏东财基金、银河基金、兴业基金、海富通基金、中金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集中上报了第三批中证 A500ETF,目前正在等待监管批复。此前已有合计 22 只中证 A500ETF 获批并发行,截至目前,已有 14 只上市交易,场内合计规模达到 1724 亿元,场内外跟踪该指数的基金规模合计突破 2000 亿元,中证 A500 指数也跃升为 A 股第三大指数。
A500 指数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A500 为 A 股市场提供更能表征中国经济结构的投资产品。它的样本涵盖了众多行业的代表性公司,覆盖了 93 个中证三级行业中的 91 个,与沪深 300 相比,对中证三级行业的覆盖率更高。
其二,A500 在新兴行业的配置可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经济转型。在国防军工、医药、电子等新兴产业相较沪市 300 指数显著超配,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
其三,A500 互联互通、ESG 等选样标准有效提升了指数的可投资性,吸引内、外资中长期配置 A 股资产。此外,A500 指数 ETF 在编制方面更加科学,对于海外投资者投资 A 股市场更加友好,被称为 “中国版标普 500”。
同时,A500ETF 产品进入密集发行阶段,已上市的 A500ETF 规模快速攀升,对于沪深 300ETF 的规模形成一定的挤压。各类数据证明,中证 A500 正逐渐跃升为新一代超级宽基,有望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指标,吸引更多资金布局。
ETF 基金赚钱的主要方式有多种。首先是资本增值,ETF 基金持有的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价值上升,基金净值随之增长,投资者卖出 ETF 份额可获得资本收益。其次是分红收益,ETF 基金中的某些资产可能会定期分配股息或利息,这些收益会分配给 ETF 持有者。再者是折溢价套利,当 ETF 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与其净值出现偏差时,投资者可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进行套利,赚取差价。还有定期投资,通过定期购买 ETF 份额,实现成本摊平效果,降低投资成本,在 ETF 价值增长时获得利润。最后是交易灵活性,ETF 可以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买卖,投资者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进出,把握赚钱机会。
不同的盈利策略会受到市场和风险的多方面影响。从市场角度来看,如果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长期投资的收益可能会受到影响,波段操作的难度也会增加。例如,ETF 通常跟踪特定的指数,当市场长期向上发展时,ETF 的价值也会随之增长,这是长期投资获取市场整体增长带来的收益方式。但如果市场低迷,这种收益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不同行业和板块的表现差异也会影响特定 ETF 的盈利情况。
在风险方面,市场风险不可忽视。突发的经济危机、政治事件等可能导致市场大幅波动,从而影响 ETF 的价值。以股票型 ETF 为例,当股票市场遭遇大幅下跌时,ETF 的净值通常也会随之下降。此外,流动性风险也需要关注,如果 ETF 的交易不够活跃,可能会在买卖时面临较高的成本或无法及时成交。
比如进行波段操作,需要投资者对市场趋势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当预期市场将上涨时买入 ETF,在预期市场下跌前卖出。但这种策略风险较高,需要投资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进行资产配置时,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将资金分配在不同类型的 ETF 中,如股票型 ETF、债券型 ETF、商品型 ETF 等,以实现风险分散和优化投资组合。但不同类型的 ETF 也有不同的风险水平,股票型 ETF 受股市行情影响大,风险高;债券型 ETF 收益相对稳定,风险中低;商品型 ETF 受商品市场波动影响,盈利不稳定,风险较高。
近期,ETF 市场呈现出疯狂 “吸金” 的态势。随着市场的升温,资金纷纷借道 ETF 入场抢筹,ETF 批量涨停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10 月 18 日,逾 50 只 ETF 涨停或涨超 10%,继续在此轮行情中扮演 “最锋利的矛”。9 月 24 日以来,股票型 ETF 共获 2500 亿元资金净流入,单只 ETF 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此前,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规模一度突破 4000 亿元,成为公募行业首只规模超过 4000 亿元的 ETF,目前共有 8 只 ETF 入围千亿规模 ETF 俱乐部。
然而,在这一火爆市场中,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ETF 的增量越来越向头部公募集中,强者恒强格局越来越明显。位于第一阵营的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旗下股票型 ETF 管理规模分别为 5920.94 亿元、5413.83 亿元和 4543.68 亿元,第二阵营的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旗下股票型 ETF 管理规模分别为 2429.13 亿元和 2222.27 亿元。上述 5 家公募旗下均有规模超千亿元的旗舰型 ETF 产品,管理的股票型 ETF 规模合计 2.05 万亿元,在股票型 ETF 市场总规模中占比超七成,集中度较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 ETF 的新入局者,在 ETF 的大发展中仍举步维艰,未能享受 ETF 盛况下的 “泼天富贵”。近年来,海外市场被动投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主动权益投资,但新入局者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ETF 市场出现大面积溢价的情况。例如,10 月 8 日,多只 ETF 出现大幅溢价,5 只 ETF 溢价率超过 10%。BOCI 创业板 ETF 溢价率近 14%,创科技 ETF、创大盘 ETF、科创 100ETF 增强、创业板 ETF 平安的溢价率均在 10% 以上。
基金公司纷纷火线提示风险。南方基金公告称,旗下地产 ETF 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提示投资者关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投资者如果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此外,还有众多 ETF 以及场内产品就溢价风险进行提示。
ETF 溢价意味着其市场价格高于其内在价值,这种价格偏离可能导致投资者在购买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如果投资者以溢价购买 ETF,当溢价消失时,投资者可能面临损失。高溢价可能会吸引套利者进入市场,当大量套利者试图通过申购赎回机制来套利时,如果市场流动性不足,可能会导致 ETF 交易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同时,ETF 的目标是紧密跟踪特定指数,当出现溢价时,可能会影响其跟踪效果,增加跟踪误差。
投资者可以通过查看 ETF 的净值和二级市场价格来判断溢价情况,也可通过一些平台提供的 ETF 溢价工具来查看,尽量选择规模较大、出现折价的 ETF。在当前 ETF 市场火爆的情况下,投资者需保持理性,警惕高溢价风险。
一家基金公司,如果要新发 ETF,为此额外投入的成本有哪些呢。有哪些
系统费用分成两种,一种是买断式的,大概 200 - 400 万,一种是租赁式的,可能 30 - 50 万一只产品计算。这意味着基金公司在选择系统投入方式时,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发展规划进行权衡。如果选择买断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如果选择租赁式,则可以降低初始投入风险,但每年的租赁费用也不可忽视。
监管要求基金经理、基金估值与清算事务人员、申购赎回清单的定义文件制作与传送事务人员(至少两名)、实时风险监控人员、信息披露等事务管理人员,还都需要双人备岗。考虑专业水平和工作量,额外需要为 ETF 准备的专业人员就需要 3 - 5 人,人力成本 200 - 400 万元。这些专业人员的配备是确保 ETF 正常运作的关键,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金经理负责投资决策和组合管理,估值与清算人员确保基金资产的准确核算,申购赎回清单制作人员保证投资者的交易顺利进行,风险监控人员实时关注市场风险,信息披露人员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基金的运作情况。
“交易量置换销售规模”,到底是不是合规,有待合规的专业人士评论。但事实上,ETF 是一个马太相应很强的基金品种,基金公司为了争取先发优势,在渠道方面的投入巨大。
至少之前,市场仍然是存在通过一定倍数(30 ~ 40 倍)的交易量作为条件置换销售规模,即券商每帮助基金公司销售 10 亿元的 ETF 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将承诺把公司 300 - 400 亿元的交易额放在该券商,以此为券商贡献交易佣金。而 ETF 作为被动产品,调仓并不频繁,产生的交易额也相对有限,如果渠道要求的倍数较高,基金公司则需要通过跨产品调节来完成对券商的激励承诺,通过把一些其他权益产品的股票交易席位也放到发行 ETF 的券商,产生的交易额一并拨给 ETF,以此完成 “置换”。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 ETF 的销售,但也给基金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同时,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其合规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行业残酷的头部效应明显,同一标的指数 ETF 规模越大或者流动性越好,就越会占据有利地位,处于头部地位的基金管理人,无论在监管资源、销售资源,还是在品牌形象上,均处于有利位置。投资人在投资某个指数标的时,在相同主题的条件下,也总是习惯选择跟踪该标的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小规模 ETF 产品其市场竞争力不足,就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进入恶性循环,持营压力提升。
大基金公司也会有清盘的风险。以博时清盘科创 50ETF 为例,即使是大型基金公司,也不能完全避免 ETF 产品面临清盘的风险。这进一步说明了 ETF 市场的竞争激烈和不确定性。
ETF 降费背后有多重推动因素。对于投资者而言,降费可以直接减轻其负担,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对基金公司而言,ETF 降费也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扩大份额的策略,有助于提升基金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目前,全球市场 ETF 规模最大的几家资管机构都在打价格战。在我国,自 2023 年第三季度开始,一些头部基金公司也在跟进降费。2023 年有 9 只产品选择降低管理费,管理费率多从 0.5% 直接降至 0.15%,2024 年更多的产品加入到降费中参与竞争,截止 2024 年 11 月 7 日,本年降低管理费的产品数已达 27 只,其中不乏一些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华夏、广发、工银瑞信、华安、国泰等。
目前考虑 ETF 平均费率 0.3%,其中约一半要分给代办券商(也就是代销机构),假设分走 40%,也就是管理人实际收入为 0.18%,考虑刚刚说到的系统、人员成本,假设取中间值 600 万元(300 万 + 300 万),也就是说,ETF 的平均规模要达到 600 万 / 0.18% = 33 亿元。考虑一开始发展初期规模小,按照三年作为战略考虑周期,也就是可能 3 年之后,ETF 规模要达到 100 亿,才有可能覆盖固定成本。更别说现在几十家基金公司疯狂做 ETF 宣发的宣传费用了。由此可见,基金公司做 ETF 并非一件轻松赚钱的事情,需要面临诸多成本和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