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愈后变得所向披靡,过来人管这一过程唤作成长。
成长其实是一个自愈的过程, 是枝裕和说: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我们之所以觉得成长是一件糟糕的事,是因为我们没有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卢思浩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所谓自愈,其实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脱离原生家庭,重塑新的自我,这个过程,一定会伴随着孤独,焦虑,压力,甚至自我怀疑。
但是,蜕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每个人都得经历破茧化蝶的过程,才能飞向天空与阳光,迎来新的姿态与生活。
治愈的过程很漫长,是由浅入深,从内心的冲突到自我肯定,再到亲密关系处理。
这不是计划,而是自然的发生过程,移除一个在最外围的障碍,就能看到里面的一层,再移除这一层,就又看到更里面一层。整个过程是痛苦的,需要忍受强烈的焦虑。
面对自我,重塑自身,有时也需要一些书籍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文字应用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生活遭遇里去看见自己。
所以,可以把这些书当手术刀,去剔一剔那些陈旧的伤口。通过这些书,看到那个小小的火光,点亮心灵,解除枷锁,心生自由。
01
《原生家庭》 豆瓣8.3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克雷格·巴克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快。”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02
《自体的重建》 豆瓣9.0
[美] 海因茨·科胡特
自恋,在科胡特的用语中,不是贬抑的字眼。健康的自恋相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说,好比一个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享受与能力的发挥,而另一个则反之。
自恋在发展上来说,不只是为了通往客体爱而必须克服的暂时阶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单独发展,与客体爱的发展并肩前进且彼此纠缠。
“给予恰到好处的挫折的双亲一一虽然对茁壮中的下一代有他们自身的兴奋与竞争,也充分地接触生命的脉动,在持续的生命之流中充分地接纳自己作为过渡的参与者,能够带着非强迫的、非防御的欢乐体验下一代的成长。”
他以这个新的心理学来解释症状与症候群。他把自体摆在人格的最中心,检视它在健康与疾病中的起源、成分与发展;并引以为跳板,来讨论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愈与结案阶段的概念。
《自体的重建》尤其是为了那些有这样理解的人所写的:科学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须维持其开放的心态。
03
《自卑与超越》 豆瓣8.4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同时又蕴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将超越自卑。
“只有当我们培养自爱和自尊的时候,我们才最有可能变得富有同理心,并且去爱他人。”
全书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生活的意义,心灵和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犯罪及预防,职业问题,个体与社会群体以及爱情与婚姻。每一章的主题论述都力透纸背,清晰地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动力超越自身限制,达到对优越感的适度追求,最终获得成功。
人生的道路没有坦途,不要拒绝成长,成长就要经历风浪。
可以把这些书当作案例来看,也许你也会在其中看到自己,从而理解自己,心疼自己,拥抱自己。